944年,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,其妻子董边生一男孩,送邻床产妇,到死都不相认。
1944年,延安的一座窑洞里,田家英和董边刚刚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,田家英当时担任毛泽东的秘书,负责文稿整理工作,董边则在延安的妇联组织工作,夫妻俩都是典型的革命知识分子。
田家英和董边的相识比较特殊,1943年,组织上安排董边去做田家英的思想工作,因为田家英当时工作压力很大,情绪波动较大,两人在工作接触中逐渐产生感情,经组织同意后结为夫妻。
他们的婚礼体现了延安时期的特色,没有传统的婚礼仪式,只是在窑洞里生起炭火,煮了一锅红枣汤,加上组织开具的结婚证明,就算完成了婚礼,这种简单的仪式在当时的延安很常见。
董边生产时住在延安的产房里,条件相当简陋。邻床的产妇吴桂花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孩子,情绪十分低落,看到对方的痛苦,董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: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送给吴桂花。
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,当时延安的工作条件艰苦,按照组织规定,女干部生育后需要暂停工作照顾孩子,对于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的董边来说,这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。
田家英对妻子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,他知道董边对工作的热爱程度,也明白在当时的条件下,抚养孩子确实会带来很多困难,为了让吴桂花安心,董边还写下了字据,承诺永远不会要回这个孩子。
吴桂花收养了这个孩子,取名吴小毛,她对董边的恩情十分感激,多次表示要好好抚养这个孩子,董边也经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情况,但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。
新中国成立后,田家英成为毛泽东身边的重要助手,主要负责文稿起草和资料整理工作,他的文字功底深厚,被称为毛泽东的“记录大臣”,董边则继续在妇联系统工作,负责妇女权益保护。
1950年代,许多老同志都在寻找战争年代失散的子女,但董边从未主动去寻找那个送养的孩子,只是偶尔托人打听他的近况,得知孩子生活得很好,她就感到满足了。
田家英和董边后来又有了其他孩子,但他们从未在孩子们面前提起过那个送养的哥哥,这个秘密只有夫妻俩知道,他们用这种方式履行着当年的承诺。
吴小毛在养母的抚养下健康成长,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,一直把吴桂花当作亲生母亲,吴桂花也严格保守着这个秘密,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真相。
1966年,田家英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,最终选择了自杀,董边失去了丈夫,生活陷入困境。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她也没有想过要认回那个送养的孩子。
董边晚年时曾经暗中关注过吴小毛的情况,她得知他成为了一名工程师,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,生活得很幸福,这个消息让她感到欣慰,觉得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。
1980年代,有人建议董边可以与那个孩子相认,但她拒绝了,她认为既然当年做出了承诺,就应该坚持到底,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不被所有人理解。
董边去世前曾经写下一封信,详细记录了当年送养孩子的经过,她希望这个故事能够被记录下来,让后人了解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选择和坚持。
这个故事反映了1940年代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,在艰苦的条件下,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,董边的选择虽然在情感上很难接受,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有其合理性。
田家英和董边的经历也说明了那个年代革命者的价值观念,他们把革命事业放在首位,愿意为此做出个人牺牲,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可能难以理解,但在当时确实是很多人的选择。